今日在首届鄂尔多斯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B馆文化创意馆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书画、艺术品联展区,一个玻璃柜中摆放的名为《蒙古平安》的青铜雕塑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眼球,这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国利特意带来鄂尔多斯参展的作品。
温文尔雅的王国利平易近人,他告诉记者,自己多次来过鄂尔多斯,但这是第一次受邀带着作品前来参加鄂尔多斯的文博会。“鄂尔多斯历史悠久,文化底蕴深厚,虽然我不是鄂尔多斯人,但却对这片神奇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,这也是我来参加文博会最主要的原因。”
眼前这位倾心青铜艺术的汉子,两岁就跟随父亲支边从河北廊坊来到赤峰,对赤峰有着深厚的感情。这块热土孕育的悠久文明更让他着迷,燃起了他毅然决绝的创业信念。“中国传统青铜工艺古老又博大精深,边上班边研究精力根本不够,我得全身心地投入!”
1995年的一天,36岁的王国利从赤峰市回民实验小学回到家,“辞职!下海!” ——“平地一声雷”,意料之中,他遭到了全家人的强烈反对,“好好的美术老师不当,平稳安逸的生活不要,非要去过苦日子!”王国利反反复复做家人的思想工作,破釜沉舟的勇气最终换来了家人的全力支持。
就这样,王国利砸了自己的铁饭碗,一门心思地“跳下了海”。解放前的老房子,摇摇欲坠,八间倒了五间,剩下的三间成了王国利的“实验室”,月租金总共7块钱。一间制作青铜艺术品的公司风风火火地开张了。
“熔秦铸汉,推陈出新”——这是王国利给自己定下的目标——从古代青铜器的文饰和器型中提炼出精髓进行再创作,既要古典又要有全新特色。想法很完美,真正实施起来却没有那么简单。原打算一年出成果的王国利,屡屡遭到工艺和材料方面带来的挑战。三年零八个月的时候,王国利的第一件作品《青铜时代》问世,他终于成功了,而且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。自己关起门来研发的青铜铸造工艺,居然成了全国首创,后来专家鉴定时起了个名,“薄壁镂空长流程制造工艺”,还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。工艺有了,难题迎刃而解。红山文化中的玉龙和陶器、草原青铜文化中的青铜剑、酒器、饰品,契丹·辽文化中的辽三彩、蒙古族文化中的马、民族服饰……赤峰的历史文化元素都被王国利提炼融合到了青铜器的制作中,光马的造型就有一千多种。
局面打开了,市场投放效果很好,还成了外交部的定点国礼供应企业。王国利不满足,“还得上点新项目”。说巧也巧,刚好那时赤峰市长城地毯厂倒闭了。这家地毯厂不简单,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时,周恩来总理送他的礼品就是这里生产的。王国利有自己的考虑,“这些传统的手工艺人学成要十年以上,但是一旦失业,重新就业很困难。”他把厂里的50多位能工巧匠都接纳到了公司里,在传统地毯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,编织手工挂毯。成吉思汗的风范、蒙古哈达的雅韵、乌兰布统草原的壮美、西拉木伦河的柔情、红山的巍峨险峻……“这些都不是画、也不是喷绘,是我们手工用毛线编织的。栩栩如生、惟妙惟肖,说什么都不过分。”王国利一点儿也不“谦虚”。“北海的九龙壁,我们原大仿制,长27米,高6.65米,31名织女花了366天精心完成。立体感、空间感、材料的质感、琉璃的光泽、几百种色纱……如果事先不知道这是挂毯,多半人都会当成画或者喷绘。本打算拿到国外拍卖,谁想编织的时候三月里天降瑞雪,我们都视为吉祥瑞毯,给多少钱也不卖了。”
别看王国利已经57岁了,经济新常态、文化走出去……这些国家政策说起来头头是道。“国家扶持,我们作为文化企业也要走出去。”2012年,打算“再多条腿走路”的王国利先后赴美国、日本、欧洲、非洲等地考察学习。“我们要把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和绘画制作成琉璃,出口欧洲。决定了就做,不会做就学!”年过半百的王国利去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,专门学习琉璃的制作工艺。两年的时间里,他边组织公司生产,边利用业余时间在清华上课,北京赤峰两头跑。2014年学成了,他立马采购设备投入生产,分分钟不含糊。
“下一步把英语学好,我打算去考清华美术学院的研究生,更系统地学习工艺。老祖宗留下这么多宝贵的历史遗产,我们理所应当进行传承和创新,现在挖掘的还远远不够,有生之年,我希望能走在全国前列。”临分别时,王国利言语间充满了对未来的信心。
“飞向海内外,装点五大洲。”王国利说,这是他一直坚守的梦想。
主办单位:
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
承办单位:
中共鄂尔多斯市委员会宣传部 鄂尔多斯市文化和旅游局
鄂尔多斯市商务局 康巴什新区管理委员会
执行筹备:
鄂尔多斯国际文化创意大会组委会
扫描二维码
关注文博会公众号